新闻动态   News
联系方式   Contact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网络视频:重构还是颠覆电视台?

2013/8/6 12:03:39      点击:
如,打了“八年抗战”的网络视频行业,各环节的定价机制就远未成熟——版权交易的价格,随着“烧钱买剧”的能力高低大幅震荡,从前年百万元一集到去年北京春交会零交易,再到今年触底反弹至30~50万元一集,堪比中国股市;作为最主要收入的广告,行业总收入虽不断增长,但基本源于贴片时长的机械增长而非技术创新的单位溢价,不少网站的强制前贴片已长达60秒,比起“用户体验糟糕”的传统电视也不差了;同时,对用户的视频内容消费定价,囿于各种客观因素,只能采取“零价格”,令人眼红耳热的“NetFlix付费订阅模式”始终是个梦……

    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,价格是供求关系的明确表达,定价机制则是供求关系货币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,包括如下要点——

    首先,发现刚需、定义平台。

    超过3.5亿的视频网民,说明在网上看视频是刚需;愿为内容付费者寥寥、对内容而非对网站的高忠诚度,又说明“在特点网站看视频”不是刚需,这对于中国的网络视频玩家来说,能不能找到属于“你”的用户刚需,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,直接影响到视频内容版权、广告和付费用户开发等一系列的定价体系。

    作为参照系,“视频直播秀场”在用户付费模式上的巨大成功,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。从胜利大逃亡的六间房,到从语音社交杀入视频秀场的YY(欢聚时代),尽管满屏美少女主播和类夜总会游戏机制总显得有点“擦边球”,但不妨碍真金白银的大把入账和赴美成功上市——他们成功的关键,就是发现了用户的刚需、并定义了满足刚需的业务平台。

    事实上,视频只是信息载体,用户真正的刚需,其实和载体无关。一个吝啬于为影视剧内容付费的网民,可能就会为虚拟空间的征服欲一掷千金。

    你为人性定价,上不封顶;你为内容定价,没有下限——这就是今天中国互联网的现实商业环境。

    其次,创新标准、重构测量。

    移动互联网+智能手机,是公认的发展趋势;广告,是可见的现实收入;二者叠加的交集是移动视频,却成为广告经营的噩梦。没办法,屏幕太小、可展示空间稀缺,用户对广告干扰的宽容度低、误点率高导致效果测量失真……

    移动互联网和手持终端带来的广告挑战,尤其是展示类广告的挑战,对全球互联网业界来说都是个战略性课题。对此,Facebook、Twitter、Pinterest业已摸索出一条出路,即“将广告融入信息流”。说白了,内容就是广告、广告就是内容,传统的覆盖率和到达率,在化身信息流之后有了全新的测量诠释。

    而对于视频这一信息载体,最近有个有趣的差异化竞争案例。先是Twitter推出移动视频分享应用Vine,规定了6秒钟的时长限制,一时拥趸无数;其后被Facebook收入囊中的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,推出了“VideoOnInstagram”,将每段视频时长限制扩展到15秒,瞬时又抢走Vine的不少风头。

    6秒好还是15秒好?里面其实有玄机的,因为15秒是电视广告的标准单元,Facebook和Instagram此举,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希望“广告主能方便的将电视广告视频直接移植过来”。

    但笔者不这么看。碎片化、小屏幕的移动视频体验环境,与传统电视定义的商业场景完全不同,彼此的定价机制很难相互借鉴。跟着以大屏幕、强影音、收视率为参照系的电视广告商业走,移动视频很难获得独立的广告定价权;变一变,开辟一个新细分领域,重新定义新的广告形态与价格标准,才是聪明的做法。

    中国的网络视频玩家,你们是想重新做一个互联网上的电视台,还是真的去颠覆一把呢